复仇与正义

发布时间:2020-06-06 00:00:00      来源: 人民法院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邓永民 常晓晓   

波洛是位有名的侦探,而且是一位有个性的侦探。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版)开头便描述了波洛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吃鸡蛋时要求两个鸡蛋一定要一样大,规定的时间不能多一分一秒。当他一只脚踩到牛屎时,另一只脚也一定要踩上去,用他的话说,这叫平衡。通过这些小事,波洛的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更加立体和丰富,更主要的是为了突显波洛是一位追求客观真相的侦探,因为在波洛的世界观里,非对即错,没有中间地带,他从来都是靠逻辑去判断这个世界的。

逻辑

“一顿不洁的早餐会影响法官的裁判。”波洛说道,早餐有问题都会影响他的思考。侦探,顾名思义就是侦查探究的人,是为了发现事实,寻求客观真相的人,但又不属于官方人员,只是由于个人拥有探案的技能或天赋,通俗一点说就是私力救济下的民间力量。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技术和科技的限制,要完全破获一件案件,找到真凶,有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电影开始就通过寻找盗窃文物真凶的案件,来表现出波洛是一位有天赋和逻辑缜密的侦探高手的形象。波洛以“谁是更大受益者”为切入点,从而抽丝剥茧,分析嫌疑人的背景、身份、利益冲突等,从而去接近客观真相。

真相

逻辑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借助逻辑可以让人去无限地接近真相。毕竟,只有上帝和当事人才知道事实的全部客观真相。在波洛的眼中,只容得下真实的世界,即使是很小的瑕疵他都会觉得特别显眼,让生活变得奇怪。不管人们说什么,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没有灰色地带。生活中可以迷失方向,但不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从而反映出的是,一滴水能够折射整片天空,就像波洛能从烤饼中窥探这座城市的灵魂一样。然而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及干扰。

在东方快车这个密闭空间里,出现了一宗堪称“完美”的谋杀案。波洛乘上东方快车后,夜间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发现同车的美国富商雷切特被人谋杀,死者被人戳了12刀。虽然当事人不断制造迷惑,然而波洛却自信地展现了他的人生格言:“你们满嘴谎言以为会没人知道,但有两个人知道,一是上帝,还有我”。波洛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可疑迹象以及同车人士的讯问,并结合美国实行的12人陪审团制度等情况进行逻辑推理,揭开一起“集体复仇”案的真相,成功破解了这宗谋杀案。

复仇

这起谋杀案的起因是这个化名雷切特的死者,其实他是一个恶名昭彰的罪犯,原名卡塞蒂,曾经绑架美国阿姆斯壮上校的3岁女儿黛茜,尽管得到上校的大笔赎金,但还是残忍杀害了这个小女孩,之后便远走高飞。上校的妻子索尼娅当时又怀孕了,当她听到女儿的死讯时,发生休克并早产,母子医治无效当场死亡。阿姆斯壮上校悲伤过度,也开枪自杀。黛茜的保姆苏珊被警方认为是共犯,从窗口坠楼身亡,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卡塞蒂虽然被捕,但他花钱上下打点,最终被无罪释放。而与此有关的12名复仇者,内心从此陷入了煎熬,复仇的火焰从未熄灭。直到在列车上这12名复仇者终于采取暴力的方式将凶手雷切特杀死,他们才觉得正义已来,自我得到了救赎。

正义

波洛知道真相后,纠结于正义和救赎之间:“凡事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现在多了你们,我无法作出判断,由你们来决定。”最终也许是因为12人当中的赫伯德夫人拿枪朝着自己开了一枪,连死都不怕的精神震撼到了波洛。法谚:“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但在这里什么是正义,有时光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良知又置于何处?没错,法律不外乎人情,但法律有时跟人情是相悖的。在这些案件中,看到的更多是人性的破碎,那么多不幸的人生,他们痛苦、愤怒,被心底的悲痛支配。那到底是站在法律的一面,还是选择实体正义,哪怕是私人复仇呢?最终,波洛给出了他的答案,他一直相信,人类理性并文明,他的存在基于这份信念,看事物有独特想法和判断案件时特殊的脑细胞,他最终选择听从他内心的声音。那就是正义的天平未必永远保持平衡,学会了去接受不平衡。因此,车上没有杀人犯,只有需要重生的人们,希望他们获得安宁,他自己也一样。

良知

在现代社会,良知是法官公正审理案件的保障,法官的职责是寻求正义。影片最后的“生死”场景,是模拟最后的晚餐,12人共坐一排,波洛独自面对这12人。如耶稣在这最后的晚餐所言: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没错,波洛的这一选择,最终是基于内心深处的良知,在赫伯德夫人那向死而生的一枪中,其实已获得了重生。

本案改编自真实的案件,1932年3月1日,20个月大的小查尔斯·林德伯格,在新泽西的豪宅被歹徒绑架。最初凶手要求5万美金赎金,后来提高到7万,虽然家人支付了赎金,小查尔斯还是惨遭撕票,暴尸荒野。此案震惊了世界,甚至被新闻界称为“耶稣复活以来最重大的犯罪”。因为小查尔斯的父亲林德伯格,是首位驾驶飞机横跨大西洋、当时人尽皆知的飞行英雄。虽然最终凶手被捕并判处死刑,但很多民众坚信,他只是个替罪羔羊而已,真凶早已逍遥法外。无论真相如何,民众有权利质疑结果的合理性,但不能轻易否认司法的终局性,因为在法治,法律必须被信仰,司法公信必须得到认同。

波斯纳法官在《法官如何思考》中写道:“因为行为受欲望驱动,我们就一定要考虑法官想要什么。”而波洛在他的行为选择上,他俨然受了实质正义和良知的影响,从而作了这个决断。话又说回来,当一个有法治的时候,这种以仇报仇的私力救济行为是不被提倡的,需要程序和公正的审判才能定罪,并惩治罪犯。但是在法治,也不是说一定能让所有真凶绳之以法,所以,我们只能让民众更加信仰法律,牢固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恶人不能作恶,让人们相信正义会以看得见且能正常到来的形式普照世人,从而让自己和他人完成内心的救赎。

余论

现实当中,法官在面对当事人不同的声音中,这种内心的确认与裁断,就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自由裁量权很好地弥补了法律的漏洞。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如何去规制自由裁量权,正义如何实现等问题,相信大家会有各自不同的思考。而我将努力学习思考,希望有所悟。

影片的最后,波洛即将踏上尼罗河的侦探之途,留下火车远去的尘烟,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深邃的思考轨道。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万载县人民法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