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白江区十八湾村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发布时间:2020-06-06 00:00:00 来源: 四川法治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成都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何淼(前排左三)检查十八湾村相关工作
郭华 本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文/图
如果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农村建设的“大理想”,那么产业振兴、挖掘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名片”,就是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的“小目标”。有了这个“小目标”,十八湾村将全面依法治理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凝聚各方力量撸起袖子加油干。短短几年时间,十八湾村一举成为省先进党组织、省十佳产业兴旺村、全省百强名村乃至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如今的十八湾村村容村貌优美、邻里关系和谐、社会治安稳定。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因境内毛家河蜿蜒贯穿,曲折多湾而得名。近年来,在青白江区委政法委的具体指导下,十八湾村全力完善以三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机制,在治安状况、法治宣传、邻里关系等方面找措施、下功夫、做文章,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动群众共创共建,特别是结合“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市级平安示范村(社区)”“三美新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六无”村(社区)的创建,为广大村民努力打造一个村容村貌优美、邻里关系和谐、社会治安稳定的良好村落。近年来,十八湾村先后斩获多项全国性、省级大奖,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省先进党组织”“四川省百强名村”“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省级四好村”“四川省十佳产业兴旺村”、四川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等称号。
培育特色产业实现村民增收
城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探索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十八湾村正是其中之一。“我们村该怎样发展产业?”“怎样把人留在村里,打工挣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曾经,这些问题困扰全村村民。后来,十八湾村党委引领全体党员承诺践诺,将“我是党员我带头”服务品牌融入产业发展,以党小组为单位,通过召开院落坝坝会、民情恳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村民和辖区企业意见建议。村两委班子经过四处走访、反复讨论,结合镇上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逐步完善、细化产业规划,最终确定“2+1”产业布局,即“两基地一园区”(1000亩鲜花蔬菜养虾养蛙基地、1000亩特色食用菌种植基地、1000亩特色食用菌加工园区)。
不仅如此,该村党委还发动党员带头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宜家、康祖等1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省级龙头农业企业3家);发动党员带头创业,培育“成都田源山珍菌业合作社”“青白江红地球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6家,其中,“成都田源山珍菌业合作社”已吸纳成员100余户,并荣获“示范合作社”称号。
10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十八湾村的成都宜家食品有限公司。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换上工作制服,经过严格消毒后来到加工车间风味包生产部。记者看到,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每个工作台仅需2至3名工人操作,一袋袋即食型风味包快速从流水线上传输出来,经新型包装机自动打包成箱,整个过程高效、整洁、卫生。据了解,该公司非常注重味感和品质,依托专业院所数十位专家的技术支持,聘用韩国专业人士共同研发,产品横跨泡菜和调味品两大类,秘制出数十种特色产品,与“康师傅”袋装调味品的供应商、“乡村基”食品连锁店和国内外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解决就业200余人。
而在十八湾村特色食用菌园区,如今,这里已逐步形成以食用菌育种、制袋、种植、产品加工、文化展览、餐饮、休闲娱乐等一条龙的生产加工企业链条。依托成都铁路港,企业产品远销海外,年产值达7.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1300余名十八湾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就业村民实现人均年增收26000元。
开展综治巡逻确保一方平安
在农村,由于村民多为散居,“天网”看不到的地方还是需要“人防”。十八湾村有21个组、近30个较大院落,安保巡逻、清扫保洁等公益性岗位需求至少要三四十个,如何花小钱办好事呢?“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由村民代表大会和议事会讨论一切重大的公共事务。”十八湾村党委书记万孝成介绍,村民讨论通过了“组建村义务巡逻队”的提议,以自愿报名和推选的方式招聘了15名队员,白天,公益性岗位的3名专职巡逻队员负责全村的治安巡逻,每月,12名报名的兼职巡逻队员都将集中参加两到三次夜间集中巡逻,每次巡逻时间不得低于3小时,每名队员每参加一次夜间巡逻可获得一定的补助。同时,依靠社会捐赠和赞助,十八湾村村委会购买了8辆电瓶巡逻车和30部对讲机,增强了巡逻力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自轮流巡逻和集中巡逻制度落实后,村民们的防范意识大大加强,形成了相互看家和询问来访者的习惯,全村治安形势大为好转。据巡逻队队长万孝刚介绍,队员在巡逻时,还会对村民进行提醒,例如用广播提醒村民“防火防盗,注意安全”等。
去年2月,在十八湾村五组与六组的交界处,村民张某醉酒后骑自行车回家,不慎摔倒在路边,幸好被夜间巡逻队员发现,及时展开救助,张某最终化险为夷。
据记者了解,自从巡逻工作持续开展后,十八湾村入室盗窃、电瓶车被盗等现象大幅度减少。更可喜的是,电信公司“慧眼工程”刚刚在村里安装了户外监控设施,小偷小盗行为更是无所遁形。村民陈家宜经营的小卖部曾经发生过被盗事件,当时,被盗的手机、电脑和香烟价值超过了1万元。如今,他配合电信公司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小卖部再没有出现过财物被盗的事情。
目前,全村已有30余户村民自愿在房前屋后加装视频监控摄像头,村民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监控视频。
在村委会办公室,电脑接入农村“雪亮工程”和“慧眼工程”后,可以实时显示各主要路口、食用菌加工园区、村民广场等公共区域的监控视频,实实在在减轻了巡逻队员的工作压力,治安情况变得越来越好。
打造秀美环境构建文明生活
十八湾村的刘家巷是远近出名的老院子,“刘家巷”之名自清朝延用至今。过去,一到雨天,刘家巷的路变得泥泞不堪,给左邻右舍带去了诸多不便。几年前,成都市启动百村容貌整治工作,在全市选取100个村容村貌薄弱村进行试点,十八湾村位列其中。村两委不等不靠,广泛宣传,收集民意,听取建议。同时,充分发挥党员、村组干部及议事会、监事会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切实做到“一个村干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积极引导群众主动投身到村容村貌整治行动当中。
老林盘、小水塘怎么打造?大家集思广益,建议先清理,再用竹篱笆相围。全村统一购买6000多元的金竹条,花钱不多,既有美化功能,也有安防作用。如今,烂水塘填成了宣教小广场,村道路与住户之间由彩砖堆砌,旧土墙换了新颜,张贴了有关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孝道文化、村务公开等内容的宣传画。
村民罗登琼家门口有两块菜地,旁边就是刚修建的户户通小路,在路与菜地之间建起了两块竹篱笆后,户外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初秋,软桨子等藤蔓农作物爬上篱笆,田边的三角梅开得正艳,非常漂亮。“装上竹篱笆后,狗和鸡不会跑到菜地里去乱窜,心里踏实多了。”罗登琼说,如今,种菜和种花两不务,院坝外也显得更好看,这样才有田园风光的味道。
村民钟子文家屋后有一个小藕塘,周围也装上了竹篱笆。钟子文告诉记者,以前,到了夏天荷花盛开之时,大人来观赏,小孩来玩耍,自己时常提心吊胆,生怕有人落入藕塘。自从装上了竹篱笆后,自己心里便踏实了,不仅可以防止小孩子掉入水中,还防止不法人员翻墙入室。除此之外,竹篱笆还是一道生态围栏,丝瓜、豇豆、南瓜等农作物的茎叶爬满篱笆后,形成了天然的绿色屏障。
做好人民调解促进乡邻和谐
人民调解被誉为“东方一枝花”,它的作用惠及千家万户,“调解出和谐”越来越被社会认可。
十八湾村六组住着一名从乡镇机关退休回乡的老干部刘义坤,因有多年基层工作经历,既处事公道,又懂政策,在群众中威望较高。
当被村干部邀请作人民调解员时,刘义坤欣然接受了。“在职时,能为大家出力办事,是职责所在;退休后,组织能相信我,更是对我的信任,我当然要当好人民调解员。”刘义坤笑着说道。
谈起调解经验,刘义坤告诉记者,当好人民调解员,不仅要办事公道,更要为群众说话,切实争取和保护好老百姓的合法利益。
此前,在以六组刘家巷为中心打造平安建设、精神文明等示范点建设时,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宣教小广场。为美化环境,村广场一角还需补种几棵大树。一名村民怕影响他的出入,坚决反对栽植大树,并声称:“你们栽了,我也要拔掉!”而其他村民认为,环境打造好了,大家都受益。就在几方僵持不下时,老书记刘义坤立即前往调解。他一边向反对栽树的村民作思想工作,告诉村民要支持公共建设;一边又向建设方提出建议,指出两棵树之间,一定要留出一定的距离,确保机动车可以出入……几番努力后,反对栽树的村民终于和建设方达成一致,矛盾顺利化解,绿化也搞好了。
如今,德高望重、为人公正、处事公道的刘义坤被院落百姓称为“刘诸葛”,村民一旦遇到矛盾,都习惯性先找刘义坤摆一摆,心里豁然开朗。刘义坤感言:“我是一名老党员,老百姓信得过我,愿意和我交流,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排忧解难,争取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有了老书记的影响力,十八湾村借力“柳街经验”,建立了化解矛盾纠纷的“老书记乡情话苑”,创新了人民调解室打造,积极渲染“邻里篇、夫妻歌”等“和为贵”的法治理念,形成了就近就快解决邻里纠纷、夫妻矛盾的调解新模式。同时,在村民集中居住区成立院落管理委员会,不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坝坝会”,民主决策院落内大小事务,制定院落自治村规民约,实现院落依法民主自治。还以创建法治示范点为切入点,整体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美”创建活动,重点推进林盘整治项目,突出村落改造提升,促使法治环境、人居环境得到双提升。
万孝成说:“一边发展产业,增收富家;一边搞好平安创建,平安稳家;一边搞好民主法治,和谐大家。”短短几年时间,十八湾村在村容村貌、村域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园区产业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带动了周边村企业的互相合作与发展,村民收入稳步增加。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将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植根于最基础的细胞单元,将人民的需求和感受作为检验和评判社区发展治理的基本标准,抓住和激发社区关键群体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引领带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