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绘就脱贫攻坚最美壮锦
发布时间:2020-10-22 00:00:00 来源: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峡谷里架起长桥,栈道、公路修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顶上;村民搬进了新房,群众用上了自来水,“牛、药、果、茶、菌”五大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一排排别墅似的易地搬迁安置房座落在青山绿水间,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游人如织,大红灯笼高高挂,群众笑脸绽出来……如今,行走在宣汉,到处是一派幸福安康和谐壮美的景象。在脱贫攻坚这场特殊的战斗中,132万宣汉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大家群策群力,共同绘就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最美壮锦。
数据惊人,成果喜人。全县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242.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69.9亿元,累计增长27.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6年的264.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4.65亿元,累计增长3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6年的15.8亿元增加到2019年20亿元,累计增长26.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8221元增加到2019年12544元,累计增长34.5%;贫困群众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4000元提升到2020年的5700元。
截至2019年,宣汉县211个贫困村全面退出,20.14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8.9%下降到0.44%,成功实现由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到“减贫人口最多的县”的巨大转变。2020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宣汉县退出贫困县,同年5月,宣汉县荣获“四川省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
运筹帷幄 破冰起航
宣汉,位于川东北大巴山南麓,幅员4271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街道),人口132万,土家族人口近7万。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11个,贫困人口20.58万人,贫困发生率18.9%,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
“革命老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都在不停地诉说宣汉县老弱边穷、闭塞落后、山高路远的困境。久困于穷,翼以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带领贫困乡亲走出困境,宣汉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向贫困发起宣战,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齐心协力、戮力攻坚,走过了一段涅槃重生的脱贫攻坚之路。
面对贫困人口多、区域贫困深重的现状,宣汉县坚持“精准扶贫”与“开发扶贫”双轮驱动战略,坚持以区域大项目带动大脱贫,着力走出一条“以开发促脱贫助增收”的奔康新路。
经过深入调研,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部署,将全县划分为东北部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区、中部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西部产业脱贫示范区、南部乡村旅游及特色种养业示范区“四大脱贫攻坚片区”,并由四大家主要领导分片挂包推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鏖战贫困 聚力攻坚
“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志在必得的信心,举全县之力、用超常之法、下非常之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摘帽战’”。动员会上,达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宣汉县委书记唐廷教的话掷地有声。
春雷动,战鼓响。全体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集中精力打好“五大攻坚战”,向贫困宣战,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打好住房建设攻坚战。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8179人。创新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广厦行动”,统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工作,累计消除农村危房、土坯房和泥夹墙房14.43万户,农村整体面貌得到根本性改观。
打好基础设施攻坚战。多渠道、多元化整合涉农项目等各类资金25.68亿元,集中力量开展农村公路联网工程、饮用水安全等“七大攻坚行动”,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硬化路;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351个,解决了近4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211个贫困村实现了电力、通信和网络全覆盖,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内环线、快速通道的建成,成功解决片区5万余人“出行难”、“运输难”的大问题。
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按照“高山药材、半山水果、低山种植、全域养殖”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全县每个乡镇积极打造1个以上千亩产业示范园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成功建成3个脱贫攻坚引领区、2个乡村振兴示范区,让每户有生产能力的贫困群众都有增收项目。同时,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农村,打好小额信贷、产业周转金等金融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村能人带动作用,先后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引领周边发展特色产业10万余亩,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打好民生保障攻坚战。紧盯民生保障关键领域,推行“就业产业保增收工程”,通过专列包车、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等方式,加大贫困劳动力外输扶持服务力度;大力开发设置保洁员、安全员等公益性岗位,倡导帮扶单位采取“以购代捐”、“以购代销”、“以购代扶”等方式,订单化解决贫困户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不断配优配强各级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2014年以来,有5.5万余名学子考上大学,其中有76名考入清华、北大,让数万个家庭阻断代际贫困成为了现实;持续提升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县人民医院成为全省医疗机构“服务主责”提升学习标杆;大力实施贫困群众就业“提能增岗”工程,严格落实低保、五保、新农合等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增强造血能力、强化兜底保障,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精神脱贫攻坚战。为有效破除个别群众“等、靠、要”、“不懂感恩”等思想,坚持“扶贫先扶志”,深入开展“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挂红灯笼”的形式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按全县总户数的10%评选县级“模范户”、20%评选乡(镇)级“模范户”、50%评选村(社区)级达标户,对模范户和达标户分别颁发特制红灯笼,于每年农历腊月二十日举行颁发仪式,由县领导集中颁发和悬挂,全县形成了“争当模范户、争挂大灯笼”的良好局面,探索出了一套乡村治理工作的“宣汉模式”。目前,该活动已在全县连续开展了3年,做法在《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载,案例成为中宣部培训内部教材。同时,广泛开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贫困群众的文明意识树了起来、精神面貌好了起来。
完善机制护航攻坚
为保障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有效推进,宣汉紧紧抓住项目资金管理,工作落实监督等核心要素,不断完善机制体制。
联动指挥机制。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联合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组建县级统一作战指挥部;每个乡镇成立脱贫攻坚办、每个贫困村成立脱贫攻坚站,构建落实迅速、齐抓共管的“大脱贫”工作格局。
投入保障机制。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8.69亿元,其中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2.34亿元,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瓶颈,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资金监管机制。规范资金管理办法,创新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严格扶贫项目资金监管,通过“精准扶贫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全程监控、干部群众双向监督,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督导问责机制。建立“县委常委办督导联系乡镇县领导、片区特派员督导组督导乡镇、行业督导组督导行业部门、县帮扶办督导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的督导体系,对乡镇(街道)、帮扶单位、行业部门实行“三牌问责”,拉通排名、量化打分,对排名靠前的予以通报表扬,对排名靠后的予以“白牌”提醒、“黄牌”警示、“红牌”追责,倒逼脱贫攻坚工作落地落实。
干部激励机制。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锻炼、识别干部的首要平台,提拔重用一线干部200余名,持续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全面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集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先后涌现出王代林(书记)、李建军(乡镇党委书记)、饶猛(企业家)、鄢宏(中国华融下派干部)等60余名扶贫干部受到省、市级表彰。
村美民富 笑脸绽放
走进普光镇铜坎社区任家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只见拔地而起的50栋新房外观风貌独特,室内干净整洁,135名困难群众搬进新家,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家住普光镇千河村的贫困户罗玉章,提起过去的日子,她话匣子一下打开,吐不尽的辛酸:“以前,我们住的是石头房,穿的是补巴衣,走的是泥巴路……”
“通过享受扶贫政策,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硬是变化大噢,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看着眼前的新房,罗玉章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广大党员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的,把一件件实事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
同样的幸福绽放在曾经是全县最穷最差,现在是最富最美的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每一个群众脸上。
“一辈子也没有想到,我们这些偏僻的穷地方竟变成了美丽的新景区,我一个泥腿子变成了老板……”谈及文旅景区开发带来的变化,漆树土家族乡朝阳村村民覃永见笑弯了腰,他扳起手指向笔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五一’期间,我的民宿7个房间爆满,腊猪脚、野菜等土特产成了游客更爱吃的菜,几天下来收入了5000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巴山大峡谷片区21个乡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2个、贫困人口9.1万人,分别占全县的48%、40%,是全县最穷、最差的区域。但该片区有独特的巴山自然风光和绵延100余公里的喀斯特V型大峡谷景观,132处褶皱地貌形成了天然褶皱博物馆,聚居着6万余名巴人后裔——土家族人,为巴文化发源地的核心区,又是全县生态最美、文化最特的区域。为破解巴山大峡谷片区“美丽的贫困”窘境,带领片区群众真正实现持续永续脱贫,2016年1月在北部山区布局实施了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景区总投入超200亿元,一期工程已投入资金已超130亿元,于2018年8月28日正式开园。景区开园两年来,已接待游客312.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92亿元。同时成功探索出资源入股、劳动就业、经合组织、经营帮扶、农旅联动、文旅融合、广厦行动“七大脱贫模式”,有效带动片区102个贫困村、9.1万名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辐射带动包括重庆、陕西周边25个乡镇、50余万人增收致富,是全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最多的文旅扶贫项目,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业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子。
生活的巨变,同样让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村民陈立玉感慨万千:“以前在家务农,种植土豆、红苕,一年到头辛苦辛苦,勉强能维持生计……现在就在家门口的景区务工,每个月工资2200元,吃喝不愁,还有节余呢。”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宣汉县委、县政府将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以决战决胜之势带领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张平)
上一篇:达州创新创业示范交流展示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