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共产党员”洛绒益西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0-06-24 00:00:00      来源:全县“共产党员”洛绒益西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秉忠贞之志,燃为民之心

 

 

 

 

 

 

 

 

 

撰稿:县委宣传部强巴

联系电话:15387668566

                                         20203

 

题记:悉业无高卑,壮志安得闲,踏险处,谨庠序,萦牵田家处处读书声。话纵壑迁土,旌旗战太一,平南山,筑北渠,东风腾沙滚滚寒与暑。山林里穷经纶之务,僧伽间疏眷邦之意,山长水阔切切思量遍。阡陌廿载,惜逝于业,断云依水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复问青丝布衣斩棘人,江山空余香。

--《惜故人辞去》己亥年春末书于因都坝

 

 

 

等敏感期结束,我就到县上好好检查一下,现在我们要全力以赴抓好龙绒寺僧侣信息核查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202037日,得荣县龙绒寺管会主任洛绒益西同志在曲雅贡乡因都坝采集僧侣信息工作途中突发脑溢血,经送得荣县人民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晚1101分不幸去世,年仅39岁。

 

 

   悬崖上的读书声

 

千禧年的9月,曝晒了一夏的金沙江畔刚刚迎来一场雨润,峭厉的北风把初秋的天空刷的愈加高远,少了些明丽与耀眼,多了份悠悠缓缓的宁静与淡定。得荣县徐龙乡蜿蜒微湿的山路间,一名看似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步履坚实,大脚板踩到地上带起些许泥泞,他身高六尺,浓眉大眼,鼻梁坚挺,脸部轮廓棱角分明,脸上和鬓角的胡须像钢制的短刷,单薄的灰衬衫难掩宽厚的背膀,来人呼吸匀称有力,腰杆挺拔,脚步沉稳,两步并作一步,闪身间一只脚就迈过了中心校的铁栏,大马金刀的坐在了看门的中年大叔旁,说了句:阿克(藏语意为大叔),我来报道!

 

image.png

 

 

小伙名叫洛绒益西,四川省得荣县斯闸乡浪中村人,2000年的9月,他刚刚从甘孜师范学校毕业,通过州级统招被分配到徐龙乡中心小学任教。徐龙乡位于得荣县境西部,境内11个村子大部分分布于金沙江畔的斜坡峭壁之上,境内沟壑纵横,山路蜿蜒细迂,中心校就坐落于徐龙乡政府旁,海拔2750米,东靠的嘎金雪山,西边是垂直落差近百米的陡峭山坡。当时的徐龙乡中心校共计有100多名在校学生,除了徐龙乡辖区内各行政村的大多数学生外,还有来自日龙乡和斯闸乡部分行政村的适龄儿童,包括洛绒益西在内总共有10名教职工,其中2名工勤人员、8名老师,学校开设了一至六年级的数学、语文、藏语、思政、自然、体育、音乐课程,在详细了解了洛绒益西的履历过后,学校决定先让他担任代课老师,主要负责教授一至六年级的藏文和数学课程。

时光如梭,转眼间洛绒益西已经在学校任教一年多,这期间,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已经渐渐熟悉了这位爱讲笑话、爱唱歌的大男孩。这,学校突然组织全体教师召开紧急会议,洛绒益西正在办公室备课,不明就里的他被大家拉着一起来到了会议室里,参会的不仅有学校老师,还邀请了当时徐龙乡的副乡长吴洛绒等乡干部,校长一脸严肃,大家都感觉到气氛有点不太一样:同志们,今天开会主要是为了商议一下,中绒村小的教师分配问题,大家都知道情况,请踊跃发言。原来是因为徐龙乡中绒村小之前的老师到离退休的年纪,乡政府找到中心校商议,决定再安排一名老师执教中绒村小,但学校里的老师们都知道,中绒村是徐龙乡辖区里最偏远的村子,从中心校要步行将近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因为住户分散,加上地势陡峭,从中绒村还要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中绒村小,整条山路蜿蜒陡峭,十分难走,中绒村小又坐落在地势相对开阔的石崖上,方圆几里廖无人烟,一到晚上风声尖啸,偶尔还会有野兽低吼,之前派出的几名老师,有男有女但都受不了这样的环境,加之村小住宿条件差、没有照明、电炉等问题,一直是老师们都不愿意执教的地方,但那里还有几十个渴望知识的适龄儿童,不派老师也不是办法,于是,学校和乡里就安排了这场会议,想听听老师们的看法。

洛绒益西从一旁的同事那里了解了中绒村小的前因后果,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萌生:校长,我愿意去!他一举手,还在窃窃私语的会议室立马安静了下来,没等校长开口,副乡长吴洛绒一脸惊讶的说道:没想到个举手的居然是新来的老师,你知道中绒村小的情况吗?”“大哥,我也知道那里的情况,不过我想,我年轻力壮,胆子大,还会教书,毛主席说要当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想当这块砖,不行的话,你再把我搬回来呗!洛绒益西挠挠头说道。原本还在惊讶的老师们一下笑开了,校长和吴副乡长对视一眼,同意了他的请求。当晚,洛绒益西就收拾好了行装,他叼着草根, 躺在中心校的操场,看着满天繁星,思绪已经飘到了中绒村小。

 

 

 

image.png

 

 

中心校老师来的时候,我还是村长,我家的小儿子,当初就是他来动员的,现在都当上了人民教师,拿工资了。时任中绒村委会主任的扎巴老人想起那段时光,不由的感慨万千。

当中绒村收获当年批青稞的时候,洛绒益西也正式成为了中绒村小的老师。中绒村小的教室是旧制的砖瓦结构,两间屋子一间当做教师,一间当做宿舍兼办公室,加上一块不大的水泥地,就成了方圆数里的知识汇聚地,村小一共有17名学生,年龄不一,但都是适龄儿童。洛绒益西走访了整个中绒村30户人家,发现这里的农户大多都是父母亲充当劳动力,老人家带孩子,遇到农忙、松茸季节,家长们就会让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们上山运送草料或者放牧,分担家里的农活,让孩子学习在他们看来,可能不比多做一两件家务要来的实际,评价孩子的懂事与否,标准可能就是谁家的孩子能背多重的草料或者能放多少只牛羊。按照这种情况,洛绒益西粗略计算了一下,根据县里学龄儿童入学率必须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要求,中绒村的入学率还差好几个百分点,他次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无比沉重,也突然明白了县里为什么要普及初等教育,他自己就是从大山走出的孩子,求学二十多年回到家乡,也是想力所能及的帮助村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这就是他的初心。

但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从认识层面让村民们了解到适龄儿童入学的重要性,他联系到了当时徐龙乡分管教育工作的吴洛绒副乡长,经过商议,两人决定在全村范围开展入学动员工作。万事开头难,次动员他们就碰上了麻烦。时任中绒村委会主任的扎巴,家中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已经成年,现在是家里的主事,负责外出务工挣钱,农忙时帮助父母分担,但他还有一名小儿子,名叫吉村,刚满11岁,孩子听话乖巧、懂事聪明,前几年在学校里表现良好,成绩也不错,今年九月他就该在村小读五年级了,但家里的老奶奶不愿意他再去上学,理由是农村孩子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长大了就要帮助大人们分担家务。洛绒益西先是直接上门动员,但无一例外都被老奶奶以孩子就要听老人话为理由严词拒绝了。

要想啃下这块硬骨头,对于外乡人的洛绒益西来说绝不是易事,但在多次的交谈过程中,洛绒益西发现这家的主事扎巴竟然是中绒村的村长,这个老实巴交的中年人,说话慢条斯理,淳朴又重孝道,但就是生性优柔寡断,老奶奶就是抓住了他这个特点才一直如此不近人情,洛绒益西和吴副乡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扎巴身上寻找突破口。洛绒益西制定了详细的动员计划,他和吴洛绒一个动之以理,一个晓之以情,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拉着扎巴促膝长谈,吴洛绒从各级教育政策要求和村委会职责的角度进行施压,洛绒益西就从孩子入学的必要性和学成就业后的愿景进行洗脑,经过几天的双重攻势,扎巴村长终于同意去做老奶奶的动员工作,同样的办法加上了扎巴的助攻,三人终于合力拿下了老奶奶。

有了次的经验,洛绒益西和吴洛绒两人很快就完成了中绒村所有辍学家庭的动员工作,扎巴家的小吉村和其他孩子们背着书包出现在村小教室的那一刻,洛绒益西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多少天来的努力换回了孩子们成材的希望,一切都值得了。





image.png



 

 

 

村小是教育系统中最基层的教育组织,村小老师自然就成了最基层的推动者,既要倾注精力教授好各类学科里的知识重点,又要做好学生管理、住宿伙食、学校后勤等管理工作,压力之大不言而喻。洛绒益西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多面手,但当时县上的同乡通路都还没能到达徐龙乡,只是修到了距离徐龙乡20多公里外的斯闸乡甲孜村,从甲孜村到徐龙乡还要徒步近半天的路程才能到达,中心校和乡里的生活物资都是干部们一袋一袋从山上扛下来的,村小的生活需求都是从孩子们缴纳的生活费里面购买,或者村里的家长们用来学费而送来的。洛绒益西出生的浪中村就在徐龙乡背靠的嘎金雪山边上,盛产红心土豆,为了能丰富孩子们的伙食,他经常从家乡背着一袋袋的土豆和自己购买的蔬菜、大米送到村小,加上挨家挨户的动员学生入学,一来二去村民们也亲切的称呼他为土豆老师土豆老师最被村民称道的就是他的教学技能,因为本身就毕业于师范专业,文化水平比较高,除了孩子们爱听他的课,村民们也会经常请教他识字、算数的问题,洛绒益西转念一想,干脆白天教授学生,夜里开办夜校教授村民。

开设夜校之后,大家开始集中上课,一方面解决了时不时的骚扰,另一方面也能更系统、全面的教授大家基本知识,中绒村的村民们都十分拥护。但是刚开始参加夜校学习的只有几个经常出门务工、做生意的村民,因为中绒村地处四川和云南的交界,部分村民外出经常需要和云南开发区的商人和百姓打交道,久而久之大家都明白了汉语和算数的重要性,所以这部分的村民的学习意识更强一些,文化水平也相对比较高。在家访的过程中,洛绒益西也发现,除了这部分的村民,村里还有很多人处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的文化水平,因为不识字、难沟通,普遍存在政策宣传听不懂、出门办事说不了、务工工资不会算等情况。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洛绒益西因地制宜,动员大家参与学习,村民们知道土豆老师是为了大家好,也开始积极的参加夜校的学习,夜校的规模也从几个人变成了十多人。洛绒益西继续在夜校增设了两门课程,分别在星期一、三、五教授汉语、藏文,主要内容包括自我介绍、日常交流、务工买卖等基础汉语,星期二、四教授数学,主要内容是计算方法、计数方式和基础的应用题型解答,每天晚上从九点钟开始直到十点钟,一周共计上5节课,每节课程一个小时,并且每月组织一次集中考试,对成绩合格的村民予以毕业,不合格的继续和下一批村民一起学习,直至考试合格。除了这些教学办法,洛绒益西还会利用休息时间陪同村民进行汉语交流练习,帮助计算务工收入,通过教学和实践应用,村民们也渐渐感受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好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很多村民除了上课时间认真听讲外,还会主动留下来提问、补习,夜校的结束时间,也从晚上十点,推迟到了十点半、十一点,甚至有时还会超过半夜十二点。

我是中绒村小夜校的学生,在夜校算是最难教的学生了,上了三个多月的学,同学都走了三批,不过现在我会用藏文和汉文写自己的名字,记录一些文字,有了手机之后还能自己发些朋友圈,益西老师教会了我很多,我很感谢他。中绒村现任村支部书记日青彭措回想起在夜校学习的日子,还是那样记忆犹新。

20039月,因为教学工作成绩突出,洛绒益西被调往得荣县日龙乡担任教务主任,继续开展教务工作,虽然离开了他初心始发的地方,但在这座金沙江边的悬崖村里,依然还回荡着阵阵书声,一如他未曾离去。

 

   八年开垦筑

 

曲雅贡乡因都坝移民搬迁点隶属得荣县,距离县城90公里,平均海拔2400米,坝区面积4.7平方公里,这里安置着3792339名高山、半高山农牧民群众,走进洛绒益西曾经工作过的二号坝区,一条笔直宽阔的道路两旁整齐地伫立着一幢幢新房,一盏盏富有藏式特色的路灯沿路排列,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商店琳琅、饭店兴旺,二号坝区的斯郎降措家刚刚开业了新茶楼,给客人们沏完了茶,老人放下手里的水壶,踱步到院里的藤椅边休息,架子上的老葡萄枝盘根错节,颗颗珍珠大小的赤霞珠饱满而又透亮,随着微风晃晃荡荡,折射出水晶般的光泽,午后渐酣,老人慢慢回想起十年前,坝区的支部书记带着他,在这里挥出了下锄头......

 

image.png

 

 

20099月,开工近4年的得荣县因都坝生态移民工程初步完成基础建设,移民搬迁工作正式启动,县上要求包括斯闸乡、日龙乡、徐龙乡、古学乡在内的4个乡镇完成批移民搬迁工作,时任日龙乡政府干部的洛绒益西被抽派进入现场指挥组负责完成日龙乡5个行政村的集体移民搬迁工作。因为当时的搬迁对象全部来自全县八个乡镇不同的行政村,为统一开展工作,洛绒益西被任命为二号坝区村支部书记,和负责曲雅贡乡移民搬迁工作的扎西邓珠组成班子,全权负责二号坝区移民搬迁工作。

我次见到洛绒益西是他刚刚到二号坝的时候,挖掘机已经在二号坝的山坡上开垦出了宅基地和农田基础,我们两个要做的件事就是动员各自乡镇的搬迁村户到二号坝来选址建房,这户人家就是个来选地基的。现任曲雅贡乡政府副乡长的扎西邓珠指着二号坝村头一排的新房介绍道,别看现在屋舍林立,当初我们拉着人下来,都没有愿意住下的。原来在移民搬迁动员的前期,很多群众并不相信原来用来放牧牲畜的土坡可以用来住人,但在县上统一开发规划后,由于平缓的地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下子吸引了部分常年住在深山老林的群众,而要想留得住人,就必须要有住宅,按照县里的统一要求,在坝区搬迁地每个新建的搬迁房必须达到24根柱梁(大约240平米的面积),但部分群众由于分得的地基没有原先的大或者因为所处地势环境不同导致地基开挖难度大等问题,一时之间争执不断,为了满足统一规划要求而又不失公正,洛绒益西想出了抽签定位的办法,把整个二号坝区的宅基地规划区按照对应的搬迁村数量划为几个板块,再从板块里划分数量并统一编号,按照各搬迁村组的抽签号牌,划分行政村的板块和各村户的宅基地,之后再用同样的办法,把规划的农田板块进行编号抽签,并且允许村户在同一板块内进行协商交换,就这样在解决争执的同时,也让每个搬迁户都能分到自己钟意的宅基地和农田。紧接着剩下的便是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兴建房屋,这期间,洛绒益西和扎西邓珠彻底变成了钟点工,星期一在这家浇灌打墙土,星期二就在另一家帮忙砌筑围墙,饿了就和村民一起吃干粮,吃了继续到下一家帮忙干,整整半年多一直在各村户和行政村之间来回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工帮建,原本还白净的壮小伙,活脱脱成了个小黑熊。

在搬迁新房建设基本完成后,洛绒益西和扎西邓珠开始着手农田的开垦工作,斯郎降措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洛绒益西。划分了宅基地和田地后,益西书记就带着我们到田里松土挖石、改良田地。斯郎降措是日龙乡真康村搬迁下来的农户,隶属二号坝村管辖,按照规划,真康村分得的田地属于一类地,地势平缓,土质松软,统一开挖后还需要各行政村组织劳力进行进一步的改良,而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新搬迁下来的农户都新分得了田地,但在原住址还有需要打理的土地,这就造成了新土地改良的劳力欠缺,甚至有部分农户在集体劳动时懒工怠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洛绒益西和扎西邓珠进行了工作分工,并且亲自参与到田地改良的劳作当中,边帮助村民劳作边监督改良进度,按照分工,真康村的田地改良由洛绒益西负责。组织改良的天,洛绒益西带着真康村和其他村组抽排的100多名青壮年来到真康村所属的田地里清理田地里的石块和异物,大家在烈日炎炎之下挥汗如雨,大部分的村民都自觉自力,但洛绒益西很快发现有人装模作样、频频休息,他擦了擦汗,放下手里的工具,走到其中一个和他年级相仿的小伙边上:兄弟,大家都在干活,你也要出力哦。”“你管的了我,管得了别人么?我爱休息就休息,不需要你管!”“你怎么能这样说呢,农田是大家的,也有你的份,自觉一点不好吗?话音未落,小伙一拳挥来,洛绒益西反应不及结结实实的挨了一拳,大伙急忙赶上前来,洛绒益西也不生气,捂着受伤的眼眉坐在一旁,语重心长的说道:我们改良土地是为了以后的作物种植打基础,现在不认真干,以后别家的地里长出粮食,你的地里就只长石头,你看还有那么多比你年级大的哥哥、叔叔在干活,你打我的力气大,干活的力气就不能大点么?大家这才知道小伙是在干活时偷懒了,纷纷指责起小伙,小伙也知道自己理亏,不过年轻气盛不服管教,才失手打伤了洛绒益西,一下红透了脸,不敢说话,好了,大家都别说了,我们继续干活,争取今天把石头清理完了,后面就可以引水了。说着,洛绒益西也不顾伤势,继续带头搬起了田埂里的大石块,小伙擦了擦脸,赶上前去帮忙,和洛绒益西对视了一眼,卖力的干了起来。





image.png



 

 

 

完成了农田改良的工作,剩下的就是思考田里种什么的问题了,坝区搬迁下来的群众原来都住在高山和半高山地区,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种植习惯,群众们广种薄收,很少能将农产品转变为商品,将种植的作物变为收入,如今必须要向精耕细作转变,更规范的去种植经济作物,因都坝区本身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葡萄的生长,为了让坝区的群众们住下来、富起来,洛绒益西和扎西邓珠决定动员村民响应政府号召,进行酿酒葡萄种植。为了鼓励坝区群众自主种植,他们先是规定二号坝区的每个村户必须在分得的1亩地里,分出0.3亩用于种植酿酒葡萄种植,然后是按照县政府更低保底价每斤3.5元的价格进行销售承诺,大家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洛绒益西立即着手组织葡萄苗的发放和种植培训。

书记,拥真村下来的牛羊,又跑到葡萄地里面吃秧苗了,你快去看看呀......”二号坝区的葡萄地里刚刚冒出了新苗,还没来得及高兴,洛绒益西就又被新问题给考住了。二号坝区在开发之前是徐龙乡和曲雅贡乡附近行政村放牧的地方,村民的牛羊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在这片平缓又广阔的坝区觅食,虽然现在已经开发出来,附近的村民们也不在往坝区放牧,但长期的觅食记忆还是会让这些牛羊长途跋涉来到二号坝区,恰巧这里又种上了葡萄,长出了秧苗,自然成群结队的天天来访,洛绒益西只能带着村民轮流守着,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驱赶附近几个村下来的牛羊,就这样值守了半年多的时间,他干脆组织村民用32型的铁丝网把每户的葡萄地围了起来,但是纤细的铁丝网根本拦不住这些被饥饿驱使的牛羊,洛绒益西想了又想,最终决定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以每天30元的补贴费用,组织村民修筑了土墙,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二号坝区种植葡萄的前期,洛绒益西和班子的其他成员每天要解决很多类似这样的小问题,但他经常会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问题,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处事态度,为整个坝区发展高端酿酒葡萄种植打下了坚实了基础。现在,种植酿酒葡萄已经成为了整个因都坝移民区的支柱产业,已建成的酿酒葡萄基地达720亩,拓展了因都坝移民区群众的致富道路,2014年,坝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50元,基本解决了搬迁居民的温饱问题。如今,长势喜人并已经挂果的葡萄基地,将为这里的居民带来更加可观的收入。

image.png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腹地的因都坝区,缺水是祖辈们望坝兴叹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坝区发展的先天因素,这里的高山方圆十多公里只有黑灰色的灌木和荆棘类植物,可以说是寸木不生,坝区刚刚开发的时候,除了本身自然条件更恶劣的行政村以外,极少有人愿意搬迁到这里,甚至出现了许多流言蜚语,其中最多的就是不相信原本在山后面的水源可以爬坡过山到坝区以供日常用度,为了解决坝区搬迁点的用水问题,县政府从12公里外的水源地架设管道引水到坝,但当时还只能暂时缓解坝区饮用水和部分农田灌溉用水。

洛绒益西带着村民们在二号坝区种下葡萄之后,等待着他的还有葡萄地灌溉用水的问题,因为水资源稀缺,加上气候干燥炎热,洛绒益西发现修筑传统的水渠引水会加大引流过程中灌溉水的蒸发量,于是他带着村民用塑料制管从蓄水池引水到坝,再用细管分接至每块农田,每个村户需要灌溉时,先报备给洛绒益西,再由他根据需求轮流分配二号坝每个村组每天每户的放水量,但这样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他的工作量,要随时换接引水的管道,另一方面因为塑料制管不能长期暴晒,他还要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接水管道,为了方便工作,洛绒益西拉着扎西邓珠当起了驾驶员,把分配给村里的垃圾车利用起来,除了处理生活垃圾,他们还在车上装了备用水管、材料和维修的工具,俨然成了一辆移动巡水车,我最记忆深刻的就是他带着我开着垃圾车一户一户的去修水管,有一次垃圾车抛锚在路上,他就在后面推,整整半天的时间才把车推到了大路上。扎西邓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由的感叹道。

书记,降巴家的灌溉水又断了,我顺着水管找了半天,没找到坏的地方啊!阿珠是洛绒益西安排的二号坝区水保员,主要负责和洛绒益西一起定期巡查水管,这天下午,阿珠气喘吁吁的找到洛绒益西。怎么回事,我去看看,你赶快召集大家开个会。洛绒益西说完,拿去工具就往断水的村户家中走去,回来时已经胸有成竹,他立即召集了村里的青壮年安排抢修任务,现任坝区支部书记的降巴也在其中:当时,益西书记说当天晚上就能把水引回来,很多人都不相信,大家找了那么久,都没找到,怎么可能他一出马就解决了,但是后来的事情,让我不得不佩服益西书记......”安排了坝区的工作,洛绒益西就带着阿珠向水源地出发,还向降巴借了两个手电筒,经过4个多小时的跋涉,洛绒益西一行达到了水源地,顺着引水管,他们在挖掘的石洞处找到了问题,洛绒益西发现整个管道在到达石洞之前都是有声响的,但在石洞出处却没有了迹象,洛绒益西让阿珠守在洞口外,自己拿着手电筒和工具钻进了不足一米高的石洞,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维修,阿珠只听见洞里的洛绒益西喊了一声修好了!,接着看见满身泥泞的洛绒益西大笑着钻出了石洞。

二号坝区的降巴家里,洛绒益西一行从下午4点出发就没了消息,夜晚已然降临,墙上的时钟慢慢指向着中的最后一刻,降巴突然被楼下的狗吠声吵醒,睡眼朦胧的他披上大衣走出门外,只听到洛绒益西喊了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