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高坪区会龙镇:做好“三篇文章”“搬”进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1-03-13 00:00:00      来源: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会龙镇,是典型的“三边”地区,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69户5201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223户763人,搬迁户和搬迁人口均接近贫困户总数和贫困群众总数的1/7,是全区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乡镇。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切实做好统筹谋划、建设管理和后续发展这“三篇文章”,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搬迁群众“搬”进了幸福新生活。

在统筹谋划上下功夫,搬迁对象能应搬尽搬

面对易地扶贫搬迁面广量大人多的现实,必须“系好颗扣子”,那就是识别精准、谋划全面。围绕哪些人该搬、人往哪里搬、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社区如何管等一系列的问题,镇党委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党委会、领导小组会讨论研究,召开村民大会、村干部大会、镇干部会反复调研论证,切实做到把握政策全面、系统、准确,部署工作细致、深入、可操作。党委最终确定,采取分散搬迁和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在菩萨湾村、打铁坳村、琉璃寺村集中建设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精准识别对象,这是做到应搬尽搬的前提。据四川省南充市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识别易地搬迁户的过程中,会龙镇动员全体镇村社干部多次集中宣讲,深入宣传政策标准,做到家喻户晓,让每一个村民都成为明白人,让他们能根据政策标准自我对照、自行申请,在此基础上,联村领导、帮扶干部一头扎进村子里,对拟搬迁对象逐户走访,初步筛查出符合政策的搬迁对象;随后召开村民大会,由全体村民严格按照政策标准评议,对有异议的再次入户核查,最终才确定搬迁对象进行公示。整个过程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确保对象识别准确。

功夫不负有心人,会龙镇通过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做到了搬迁对象无遗漏、无差错,全体村民认可,社会反响良好。

高标准规划,这又是影响后续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建设的方式上,会龙镇充分尊重群众建房意愿,采取群众自建、政府监管的形式进行;在易地搬迁地点的选择上,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指导分散搬迁群众科学选址,认真权衡集中安置点的选址,综合考虑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因素,切实按照“小组团、田园式”规划思路;在规划设计上,严格控制建房面积、房屋质量等关键环节,做到不超标、不越线,同时落实专人全程参与群众易地搬迁房屋建设的选址、规划、建设等全过程,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标准不差。为规划好建设好安置点,书记、镇长天天“泡”在村上,协调落实土地,及时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保证了规划质量和选址安全。

在建设管理上下功夫,搬迁群众无后顾之忧

易地搬迁住房建设质量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搬迁群众“安全住房”的问题。面对高坪区综合帮扶甘洛县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会龙镇一边派出领导干部前往凉山州甘洛县开展支援帮扶工作,一边调兵遣将持续把好建设质量关,努力从建设质量好不好、配套设施好不好、后续服务好不好等方面着力,尽心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满意搬迁。

要让群众住得放心,工程质量是核心。会龙镇从“管”字入手,严把质量关。“一方面,领导带头管,除书记镇长轮流上工地实地察看和了解情况外,还有一名分管领导每天现场督战。”上述负责人介绍,“另一方面,实行专业管。聘请专业团队担任工程质量总监,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等进行全方位监管,杜绝偷工减料、降低建设标准等现象。”与此同时,实行合力管。既从城建、国土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各村又成立建房监督小组,负责本村项目施工的矛盾协调、质量监管、进度督促。每天一巡查,每天一跟进,不仅确保了项目进度,而且确保了对每一道工序及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住房质量全部合格,搬迁群众人人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会龙镇在建设管理上还突出“全”,抓好配套环境的打造。所有安置点内水、电、路、讯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入户道路与主干路互联互通,路灯、绿化、庭院、休闲场所、文化设施等全面达标,3个集中搬迁安置点宜居舒适。便利的配套设施,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增收难等诸多难题。上述负责人表示,“为用好用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镇上科学、合理安排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仅建好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为分散安置户建好配套设施,建设好与搬迁群众直接关联和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

搬迁后,不仅仅是村容村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镇村还切实加强后续管理,对全镇22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逐户上门了解情况,进行“一对一”贴心服务,定期开展家庭回访、跟踪扶持,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

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搬迁之后能致富增收

易地搬迁成功与否,最根本的是看搬迁群众有没有增收致富的路子,看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会龙镇始终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工作理念,创新发展机制、壮大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引领群众创业等措施,为搬迁群众助力增收。

一是依托现有产业园,稳定增收获保障。在条件允许、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会龙镇积极规划、引导搬迁群众往有产业基础的产业园附近搬,搬迁安置点尽量靠近产业园。来自打铁坳村2组的村民罗长莲夫妇告诉记者,“在园区务工已经有3年多了,每年至少收入1万元。”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打铁坳村,村里在合作社带领下集中发展了优质梨园600亩。2017年初,该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村上15户、48名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在产业园旁边,并把15万元产业周转金全部入股梨园,2018年每户分红100元,2019年每户分红150元,以后每年预计可以分红300多元。同时,对易地搬迁贫困户采取进入梨园务工、安排公益岗位等方式增加收入,每户年均收入超过4000元。

二是实施“飞地扶贫”“借鸡生蛋”促发展。如石门楼村种植有花椒基地1000亩,急需资金用于改善生产条件。镇政府帮助毗邻村争取相关部门后续发展扶持资金170万元,却苦于没有成熟产业。镇政府想到了“飞地扶贫”模式,借石门楼村种植有花椒基地的“鸡”,为无成熟产业村的搬迁户“下蛋”,便引导毗邻村易地搬迁贫困户以入股的方式将其后续发展扶持资金投入石门楼村花椒基地,而他们的回报就是按照总投入的5%固定分红,同时又解决邻近几个村易地搬迁群众入园务工。搬迁群众增收有了新路子。

三是积极创新机制,探索后续扶持新模式。会龙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持新模式。在充分考察论证项目的安全性、中长期发展前景后,决定利用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规划新建圆坝子村、烂洞子村、丁字桥村3个温氏生猪托养场。建成后,托养场资产归村集体所有,采取资产租赁或合作生产的方式养殖生猪,让这些优质资产持续产生收益,惠及易地扶贫搬迁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预计涉及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每年每人可从托养场收益中分红500元以上,有效解决了无产业搬迁群众后续增收问题。

今年初,面对新冠疫情影响易地扶贫搬迁户收入增收的现状,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在实施涉农整合资金项目时,主动按照以工代赈的方式实施,引导易地搬迁户在项目实施时进场务工以获取劳务报酬。参与务工的搬迁群众人均劳务收入达2000余元,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