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正义分离与挑战权威

发布时间:2020-06-06 00:00:00      来源: 人民法院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洪小东   

美国电影《真相至上》主要情节是:美国总统遇刺,中央情报局的调查报告显示,委内瑞拉与此次行刺事件有关,美国总统作出了轰炸委内瑞拉军事基地的“回应”。太阳报的女记者瑞秋偶然得到了美国政府轰炸委内瑞拉事件的内幕。她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披露了一位美国前大使的妻子艾丽卡系中央情报局的秘密特工,并且其曾向中央情报局提供过一份否定委内瑞拉与此次行刺事件有关的报告,但却遭到了白宫的无视。事件曝光后,瑞秋被联邦政府调查而被要求说出消息来源。根据美国1982年《情报人员身份保护法案》,任何知晓中央情报局特工身份的人都不能泄露其身份,否则即是违法。瑞秋基于新闻伦理道德拒绝向调查此次事件的特别检察官透露情报人的身份而遭到起诉。在法庭上,法官也要求瑞秋说出情报人的身份,但她仍然拒绝回答,因而被以藐视法庭罪拘禁。

原本以为由律师艾伦出任辩护人后,瑞秋很快就能摆脱牢狱之灾,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几个月过去了,瑞秋仍然被羁押在看守所,并且随着艾丽卡的被杀、新闻媒体注意力的转移、长时间不能与儿子相见的煎熬以及丈夫的背叛,她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瑞秋觉得,如果早知事情的结局,自己也许就不会让那篇给她带来牢狱之灾的文章见诸报端了。可因为她已经发表了,就必须要恪守一位新闻记者的原则,绝不能透露情报人的身份。

瑞秋在被羁押的第355天,案件被上诉到了联邦更高法院。律师在庭审中的辩词令人动容,但结果却令人遗憾。联邦更高法院以5∶4的微弱优势在“安全”与宪法修正案所确认的“新闻自由”之间选择了前者,否决了记者享有在大陪审团前拒绝透露其情报人姓名的权利。

尽管如此,本案的初审法官却决定释放瑞秋,因为凭借多年的审判经验,他断定,监禁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瑞秋不会透露情报人的身份。但特别检察官却不想就此罢休,继续以妨碍联邦调查为由追诉瑞秋,并打算以辩诉交易的方式让她接受监禁2年的惩罚。

如果瑞秋继续顽抗到底,那么“真相”将会是:一个为了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而害得女特工艾丽卡家破人亡的自私女记者终于自食其果——不但无缘普利策新闻奖,还失去了丈夫的爱情和对儿子的监护权,并且还将会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万般无奈之下,瑞秋最终选择了妥协。

相信在很多普通观众的心中,都会认为瑞秋所捍卫的道义更应得到法庭的认可。但结果却并非如此。这说明,法律所表征的客观正义与公众心中的主观正义并不总是一致的。在这个案件中,法律所代表的客观正义是瑞秋因违法而受到了惩罚,公众心中的主观正义则是希望瑞秋能够得到自由。在电影所展示的整个事件过程中,瑞秋的程序性权利因为律师的参与而得到了保护,案子一直打到联邦更高法院。但她的实体性权利——作为记者的新闻自由却没有得到联邦更高法院的认可。但基于现实的复杂性,在美国案件“同样可以找到言之成理的或相当有说服力的理由来支持这种结论或者另一种结论”。法院的裁判并非空中楼阁,它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相关,其关键就在于法官对现实境况的判断。

影片并没有交代瑞秋的“一贯表现”——她是一个始终坚持原则的人,还是一个为了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不惜任何代价的投机者。孤立的案件无法展示一个人的全部,我们无从猜测瑞秋最初的动机是什么,但她恪守职业伦理的意志和勇气无疑是让人尊敬的。

电影名是《真相至上》,其实已经从某种意义上隐含了追求真相的价值以及揭露真相可能付出的代价。为了揭露真相,瑞秋牺牲了婚姻、家庭、事业乃至自由,是否值得或许见仁见智,但无法否认的是,社会的进步往往得益于某些人的牺牲(包括但不限于财产、名誉、自由与生命)。一条道路被安装路灯的原因可能在于曾有人在黑暗处遭遇抢劫;一个企业被彻查可能在于曾有人因其产品而致残;一个不公正的条例被废除可能在于曾有人因它的执行而丧命……

影片中,媒体所代表的舆论的角色同样值得关注。瑞秋被拘留以后,媒体纷纷为其鸣不平,她也因此而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的提名。但事隔多月之后,人们似乎忘了还有这样一位女记者,她曾经甘冒牢狱之灾而揭露美国政府的“政治阴谋”。

一时轰动的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人们的注意力会随着新鲜事件的产生而转移,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们应当晓得,公众所能得知的“真相”,可能是被加工过的“真相”,曾经在某个利益集团内相互勾心斗角的人,有可能出于维护更大的共同利益的需要而变成“铁板一块”,他们会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垄断信息的汲取与释放。因此,再难的事情总要有人去挑战,再危险的境况也总有人去遭遇。因为,从根本上讲,主观正义与客观正义并非总是一致的,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与挑战中,正义才能得以归位。

最后,事实上,美国联邦更高法院的“权威”判决并不能证明瑞秋的“牺牲”毫无意义。因为以一个动态的眼光来看,先例可能会被推翻,正义的衡量标准可能会变化。那些促进了社会进步的牺牲者,那些孜孜不倦追求高尚的灵魂,可能短时间内会被人遗忘,但一定会因为某个新的契机而重新占据人们的内心,并且每一次的回归都将使他们变得更加令人尊敬。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