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清平明察至

发布时间:2020-06-06 00:00:00      来源: 人民法院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左连璧

  东汉马融《忠经》中载,“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此语不难理解,为官者要明察事理,处理政务要公平公正,为人处世要清正廉洁。清廉就不会有私欲,公平就不会邪僻不正,明察才能使民众信服。只有清廉、公平、明察这三条都具备了,才可以治理好一方人和事。

  清廉的重要性自无需多言,对为政者来说,这是一项“基本功”。晚唐诗人杜荀鹤《送人宰吴县》诗中有句名言:“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意思是,管理安抚百姓没有什么特殊办法,任何好听的话,都不如为官清正廉洁。相比于杜诗,《群书治要·刘廙政论》有句话:“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更是道出了为官清廉对于执政的重要性。“道至微而生,祸是微而成。”在清廉方面,为官者要时刻保持警醒,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必须紧绷廉洁之弦,哪怕是一丝一毫的非分之想都不要有,要一尘不染。从实践看,守住清廉底线,无非是要真正做到:对公款公物不贪不占,对治下部属不收不受,对上级领导不送不跑。而这是要时时做、天天做、年年做的,只要为官,就要坚持这样做。

  管子曾言:“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这句话讲的就是办事要公平公正。为政者公平公正,主要体现在用人要公平,奖惩要公平,处事要公平,而不要总想着亲疏远近、厚此薄彼那一套,只有这样,治下才会呈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的可喜风貌。晋代荆州都督刘弘,堪称古代官吏大公无私公正用人的典范,他上表朝廷拟提拔军功更大的牙门将皮初为襄阳太守。朝廷认为,襄阳郡地位重要,皮初资历尚浅,欲让刘弘的女婿、东平太守夏侯陟转任。刘弘再次上表:“统率天下的人,应和天下人一条心;管理一国的人,应以一国为己任。要是非要任用自己的亲族,那么荆州有十个郡,非得有十个女婿才能管理好吗?”“夏侯陟是我的姻亲,不便实行互相监督,皮初的功勋应该得到酬报。”朝廷最后认同了刘弘的意见。看来,出于为国为民的大爱公心,根除一己杂念私心,必能将公平渗透到为政的方方面面。

  《菜根谭》中有句话:“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是说为官者无论曾经如何公正无私、睿智进取,一旦沾染了贪念,下属与百姓便失去了对你的信任,任你有再多的本领与抱负,最终也难以施展。对此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如能保持清廉与公平,必能收取明察之效。

  唐代吏部侍郎李至远被誉为“一生清廉”“至公至平者”,正因为如此,使他能做到明察秋毫,无人能在他面前偷奸耍滑。当时有位叫王忠的官员,被从京师调往外地,而受贿的吏员却将其王姓写成“士”,意欲批复后再改成“王”,好让王忠仍能留在京师。李至远审查后说,调动职务者三万人,根本就没有士姓,此人一定是王忠。受贿的吏员叩头认罪。

  当然,为政者的明察,还要像韩非子说的那样“上君尽人之智”。要学会借助天下人的眼睛、耳朵和心智,从各种管道收集信息,从各个角度去观察事物,并要祛除自己的好恶,用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以获取兼听则明之效。

  《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即圣人没有自己固定的意志,而把百姓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为政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另有其他什么目的。要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一叶知秋,未雨绸缪。要能从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把握发展机遇,从杂乱无章的现象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重要问题,从已发生过的事实中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必须要坚持清廉、公平、明察这三点,时不时地自我检查一下,以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民法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